Figure 1
Figure 1 Reprinted from Introduction to Psychodynamics(Horowitz, 1988).
有关离婚哀悼过程的分期有很多种,其中较明了的一种是分为四个时期,分别是:
**期:“为什么是我?”期。
*二期:“如果当初……”期。
*三期:“随它去”期。
*四期:“重生”期。
其中**期和*二期,就主要是通过转化性技术。
“为什么是我?”期,离婚者体验到无数的委屈和愤怒。通过倾诉,这些情绪被缕析条分,逐渐明白了几种在离婚哀悼期必须分别重要的感受。
它们分别是:分离、拒绝、抛弃、丧失和崩溃。
分离,准确地说,不是一种感觉,而是一个对事实的客观描述。
分离可能带来被拒绝感和被抛弃感,也可能带来悲哀和愤怒,还可能带来放松、解脱和自由的感觉。
离婚时,产生了被拒绝感,是因为,曾经感觉到“被接受感”,尤其是感受到“被完全接受”的感受;
离婚时,产生了被抛弃感,是因为,曾经感觉到了“被收留感”,尤其是感受到了“被无条件收留”的感受。
离婚时,产生了丧失感,是因为,曾经感觉到了“拥有感”,尤其是感受到了“彼此永远拥有”的感受。
离婚时,产生了崩溃感,是因为,曾经感觉到了“完整感”,尤其是感受到了“两个人成立了一个完整家庭”的感受。
离婚者进入“如果当初……”期,就在于通过她或他希望通过后悔,从而能够保留这些当初的感觉,“如果当初我或者他做了……,我和他就可以保留住那些被完全接受、被无条件收留、彼此永远拥有,两个人成立了一个完整家庭的感觉了。”
是故,作为一个君子,应该怎么来面对离婚呢,自然是,“君子所居而安者,《易》之序也;所乐而玩者,爻之辞也。是故,君子居则观其象,而玩其辞;动则观其变,而玩其占。是以自天佑之,吉无不利。”
3)原来离婚这件事情就是示现了,《圣经》所说的,属世的终究是不长久、不恒定、不荣耀的,人的苦难来自于没有做到爱神**过爱自己。
“人到我这里来,若不爱我胜过爱自己的父母、妻子、儿女、弟兄、姐妹,和自己的性命,就不能作我的门徒。”(《路加福音》 14:26)
4)离婚者对离婚的反思变成了科学考察,他可能成为一个婚恋心理学家,一个婚姻制度史研究的历史学家,一个对婚姻状况和社会分层颇有研究的社会学家,一个比较各种人类社会形态中婚姻状况的人类学家,一个研究离婚造成的脑部神经递质变化的神经生物学家,乃至一个研究生物进化和婚姻制度的复杂关系的进化生物学家。
在成为各种“家”的过程中,他追赶了失去原来的“家”的创痛,乃至可能在此过程中建立新的家。
5)当然,这个离婚者也可能在升华离婚的创痛中成为一个诗人、一个画家或者一个流浪歌手。
他可能写出,“一盏离愁,孤单伫立在窗口;我在门后,假装你人还没走。”也可能吟诵出“江雨霏霏江草齐, 六朝如梦鸟空啼。 无情较是台城柳, 依旧烟笼十里堤。”的诗词。
在艺术、科学和信仰说建构的转移-转化系统中,离婚者能够接受那个所爱客体的丧失。
这个客体的到来带来了被完全接受感,被无条件收留感,彼此永远拥有感和自我生命完整感,这个客体的离去也带来了被拒绝感、被抛弃感,丧失感和崩溃感。
然后,带着这份接受的心态,离婚者能够更加准确地爱上下一个人,能够更充分地欣赏和珍惜下一个人带来的被完全接受感,被无条件收留感,彼此永远拥有感和自我生命完整感,也能够更加有韧性地承受伴侣关系中的被拒绝感、被抛弃感,丧失感和崩溃感。 关注心理咨询中文网微博
重庆心理咨询,重庆胎教心理咨询就到智易德重庆心理学培训机构,咨询电话郭老师,微信240734022